搜索

天津市西青区海泰大道海泰工业园华科七路6号
邮政编码:300384

E-mail:dianyuanjishu@126.com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海泰大道海泰工业园华科七路6号  

编辑部电话:022-23959362  广告部电话:022-23959533  发行部电话:022-23959533

可信组件
>
>
>
共享新型储能发展新机遇!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9月10日在深圳召开

新闻报道  News reportage

共享新型储能发展新机遇!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9月10日在深圳召开

来源:
中国储能网
发布时间:
2023/09/11
浏览量

9月10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联合100余家机构共同支持的碳中和能源高峰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会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主题是“绿色、经济、安全、发展”。

图片

会议现场

大会聚焦新型储能技术可持续发展,针对储能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分享多元化技术路线、系统集成技术、工程化应用、商业化运营模式、资本市场、供应链体系、新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来自行业主管机构、国内外驻华机构、科研单位、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系统集成商、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的600余家产业链企业,1317位嘉宾参加了本届大会,其中32家企业展示了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在线观众超过3万余人观看了开幕盛况。

图片

会议现场

大会组委会邀请到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外籍院士、两网知名专家、行业优秀专家及龙头企业代表,通过主旨演讲、嘉宾对话等深入交流探讨。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和中国储能网联合承办。

图片

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教授主持。

图片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新型储能技术及工程应用大国,中国企业始终以高度热情和积极态度参与国际交流和深度合作,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并制定储能装置、系统集成、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安全运维、并网调度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应对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不断开辟新的多元化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展现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胸怀和担当,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参与全球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话语权。

王泽深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未来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作为“风口”,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跨界这一领域。

王泽深指出,在新型储能产品转型、成本下降与技术变革叠加作用下,全球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不只是全球体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储能市场,在融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方面,同样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数字化、智能化、碳足迹的发展浪潮对新型储能产业的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产业发展新动能。产业融合、协同创新、绿色安全、规模效益、人才支撑将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关键要素。新型储能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由此诞生更多的新市场、新机遇、新业态。

王泽深指出,在应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与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解决新能源消纳和负荷调节性资源的需求必然会出现新的增长。新型储能作为丰富灵活性调节手段之一,也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下半年,我们新型储能行业将呈现5个向“好”局面:一是工商业储能和大储产品出口市场进一步向好;二是国内新型储能市场新增装机进一步向好;三是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场景进一步积累和延伸;四是储能电池产能释放好于去年同期供不应求;五是电芯成本和系统成本下降较快。今年全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5-18GW,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筑牢实力才能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盈利和持续向上。

 

王泽深分析了我国上半年储能产业发展形势。他指出,2023年上半年,新型储能领域欣欣向荣,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半年投运储能项目装机总规模已超2022年全年总和。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6月共有159个储能项目投运,包括154个新型储能项目以及5个抽水蓄能项目,新型储能项目投运装机规模达7.05GW/14.66GWh,远超2021年、2022年同时间段储能项目投运装机量,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共计投运143个,投运装机规模为6.93GW/14.58GWh,占比98.3%;非电化学储能项目共11个,投运装机规模为120.73MW,占比1.7%,包括8个飞轮储能项目(34.23MW)、2个超级电容储能项目(6.5MW)以及1个熔盐储热项目(80MWh)。抽水蓄能装机规模为1500MW,共计4个抽水蓄能电站的5台机组于上半年相继投入运行。

王泽深指出,在2023年的前七个月中,中国各省的储能项目备案数据显示了不同地区的储能项目备案数量的差异。华东地区以1185个项目备案数量位居榜首,成为中国储能项目备案最多的地区。其次是华南地区,共有400个项目备案。华中地区紧随其后,共有305个项目备案。西北地区的项目备案数量为74个,位居第四。东北地区的项目备案数量为43个,位居第五。华北地区的项目备案数量为52个,位居第六。西南地区的项目备案数量为41个,位居第七。

王泽深指出,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更需要业界同仁加强对话交流,分享不同经验,提升协同发展效能,建立共创、共享、共赢的全球新型储能产业新生态。

图片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方琳在致辞中表示,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也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的战略背景下,我们要加快摆脱能源供应稳定问题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加速构筑新型电力系统,以最核心的能源技术突破,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方琳指出,近年来,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新能源技术已取得长足发展,成本大幅下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增长迅速,新能源占比不断提高。2022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固有的波动性、随机性,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重大挑战。新型储能因具有布局灵活、响应迅速、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消纳不稳定新能源电力的必备技术和基础设施,是继新能源汽车后新能源领域的又一超级赛道。

方琳表示,深圳作为我国新能源和储能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一直致力于推动新能源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我市通过《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明确了新能源和储能产业的战略布局,聚力建设储能“四个中心”,即先进储能总部研发中心、新型储能高端智造中心、多场景示范验证中心和全球储能优质产品及方案供给中心。市科技创新委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探索革新科研项目布局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优势的双重加持下,深圳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之一,集聚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超过700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便携式储能占据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份额。

方琳指出,深圳也一直非常重视在新型能源领域的研发的投入,同时深圳也在积极聚焦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布局四大中心:第一中心是先进储能总部研发中心、第二中心是新型储能的高端制造中心,第三中心是多场景应用示范中心,第四中心是优质产品方案的供给中心。

图片

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卢文生在致辞中表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目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已初步显现,助力电力系统形态逐步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

卢文生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从规划、示范应用、电价等多方面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行业朝气蓬勃、前景广阔。

卢文生表示,南网储能公司是南方电网公司旗下主营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控股上市公司。早在2011年,我们公司在深圳龙岗区建成了我国首个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宝清电池储能站,与国内同行一起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起步;今年,公司正在建设佛山300兆瓦/600兆瓦时独立储能电站,这是国内首个大型多技术路线锂电池储能站,将为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实证经验和价值参考;公司还同时积极推进超过7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前期储备项目。

图片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朱保义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推动能源变革的重要支撑,储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期,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储能发展的利好政策,国内储能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在这个储能高速发展的新阶段,让储能更加绿色、更加经济、更加安全,才能推动储能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朱保义表示,南都电源在储能行业深耕已近三十年,先后承担了国内外百余个大型储能项目,累计储能出货量已经超过50GWh,项目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场景遍及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各个领域。目前已经拥有储能核心技术专利1200余项,主导、参与了50余项国际、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制定,具备储能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全面技术能力。

朱保义指出,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南都电源已经完成了从电芯产品、系统集成、运维服务至资源回收的储能产业一体化布局,成功打造了锂电池循环产业链铅电池循环产业链两大产业闭环,通过循环经济降低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通过绿色制造推动储能产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图片

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俊英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朝阳产业”,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无疑拥有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机遇。在多元化应用场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等推进下,新型储能产业与芯片、AI、新材料乃至勘探采矿、智能制造、物流运输等行业广泛融合交汇,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沈俊英指出,精控能源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拥有近300项专利软著,并全球首创以iCCS系统为核心, 叠加高效翼翅液冷技术、多级均衡技术、EMS能源管理云平台等核心优势的“六维度主被动安全防护智慧储能系统”,助力解决困扰电源系统的高成本、高风险问题。凭借家储、工商业储及源网侧等多终端领域全覆盖的产品矩阵,精控能源已在诸多细分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储能系统出货量近5GWh,预计明年年底产能将超30GWh,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内技术资深,产品专业的储能解决方案供应商。

图片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在《面向碳中和的储能技术》主题报告中指出,储能将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不同时长的规模化、高安全储能技术。

赵天寿指出,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光电占主导,而它们可能会出现长时间间歇。为避免供电间断,尤其需要技术成熟可靠、全生命周期成本低,可长时、大规模储能长时储能。

赵天寿表示,锂电主导电化学储能产业,提高锂利用率、突破安全挑战是关键。

图片

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

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在《分层分群的电网体系结构和储能规划》主题报告中指出,电网被认为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而互联网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互联网是智能的,可以轻松地适应接连不断地具有颠覆性的信息革命的快速变化的情景。在新的电力时代,我们希望电网能像互联网一样智能化。

余贻鑫指出,具有分层分群体系结构的电网像Internet一样智能,并且具有数学基础,特别适合将来的电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更好地利用多变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运营模式将最大程度地利用多变的可再生能源,因为VRE的运营将掌握在当地利益相关者的手中,他们对资源的预测,计划(schedule)和控制有更好的了解。

为生产型消费者赋权:生产型消费者将完全控制自己的发电和负载的运行,并获得安装和运行最高效的设备(例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储能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以及ICT硬件和软件等)的激励机制。

与外围设备的责任分担:在新的数字化时代,外围设备的智能和能力与电网运营商在管理其子电网方面相似,因为硬件变得越来越便宜,软件变得越来越智能。

纳米、迷你和微电网的无缝集成:新范式的责任分担功能与当今的纳米,迷你和微电网的自治或半自治理念兼容,有助于它们的无缝集成。此外,允许群集的半自治运行将防止生产型消费者的“逃离”电网。

快速适应技术创新:GRIP的分层体系结构使整合创新技术变得容易。

图片

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

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在《打造海水直接制氢产储运用一体化枝术新赛道》主题报告中指出,海水资源取之不尽(地球水总量的97%),通过海水制氢能够将不受领土边界限制的取之不尽的全球资源转变为绿色能源。

谢和平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的半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团队主要集中在催化剂工程、非对称电解、膜材料隔离等方面开展海水直接制氢探索。海水直接制氢一直是世界前沿热点,但面临许多技术瓶颈与挑战:如海水对电解槽的毒性与腐蚀;海水中杂质会导致催化剂失活;海水电解效率低等。

谢和平表示,随着海上风电价格的持续降低,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具有更大未来潜力!当电价低于0.23元/度时,海水制氢成本与煤制氢+CCUS相比具有竞争优势;当电价低于0.15元/度时,海水制氢与煤制灰氢相当;当电价低于0.11元/度时,海水制氢成本将完全低于煤制灰氢成本!

为适应海洋不可控台风/波浪,谢和平院士团队建立了基于全新原理的拓展模型及调控系统,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设计了漂浮式海水制氢平台,并在福建省福清市兴化湾进行的1.2Nm3/h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成功海试,打造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示范工程。

谢和平指出,要加快研发攻关个性化的海上风机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对接大规模的“固定式”、“动力式”与“漂浮式”海水直接制氢运行平台全新技术装备,引领全球“海洋绿氢”产业链!

图片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所所长成会明在《废旧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直接修复与再利用》主题报告中指出,回收的金属用于其他领域可以拓宽其应用领域,增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价值。

成会明表示,理想的回收体系,应该是电池全生命周期可溯源、拆解分选自动化、电池材料直接再生等创新技术的集成。

成会明指出,建立高效的电池回收与利用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法、储运、回收技术、便于回收的电池设计、可溯源等多方面协同创新、多学科交叉合作。

图片

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

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在《锂氧电池体系研究》主题报告中指出,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对二次电池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极端环境适应性以及低成本。

孙世刚谈到现有锂离子电池面临的挑战体主要体现在:充电时间焦虑、行驶里程焦虑、低温使用焦虑、寿命焦虑、安全焦虑和成本焦虑。

孙世刚指出,锂-氧(空气)电池是目前已知的能量密度最高、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锂电池体系,但距离实际应用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和实际体系构建的工程技术问题。

孙世刚指出,研究结果揭示了CO2在Li-O2电池衰减中的作用机制,设计不挥发不燃电解液实现流动气氛(O2,Air)下Li-O2电池运行,以Li2O与Li2O2可逆转化作为电池正极反应成功构建了封闭式Li-LiOx电池,开发高活性的Li-CO2/O2电池催化剂,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Li-O2电池体系的认识,获得Li-O2电池体系实质性进展。

图片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忠伟《下一代高性能电池隔膜的研究及产业化》主题报告中指出,静电纺丝是利用高聚物溶液或熔体在静电作用下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连续性纤维的方法,目前是制备一维纳米纤维的最重要方法。

陈忠伟指出,静电纺丝技术应用在正极集流体上,采用纳米多级结构设计,提升正极的导电性及活性面积。在多功能夹层应用上,采用纤维夹层构筑,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在功能型隔膜应用上,采用孔结构调控,实现高效离子筛分。在固态电解质膜应用上,实现长程有序离子传输通道,提高离子电导率。在负极集流体应用上,采用纳米纤维网络,抑制锂枝晶生长。

陈忠伟指出静电纺丝技术难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成分的可控性:纺丝的直径、掺杂颗粒和分布、孔大小/分布、电导率等因素对电化学性能影响极大,而这些参数在纺丝过程中难以精准控制。二是量产上,受制于静电纺丝设备的研发,产能低是静电纺丝应用的一大瓶颈。三是污染大,制备前体溶液时通常使用有机溶剂,环境不友好。

陈忠伟在报告总结中提到,一是在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聚焦改性聚合物+静电纺丝。二是新型隔膜的低热收缩率和耐高温工作性能,极大的提高了电池体系的安全性能。三是新型隔的高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均匀的特点,有效的提高了电解液的储液-保液性能,极大的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四是静电纺丝技术的高效性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五是静电纺丝膜的大规模制备生产线需进一步定型。

图片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王振波《储能锂离子电池下一代高性能正极材料研究与应用进展》主题报告中指出,在诸多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相对于其他储能形式在规模和场地上拥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在调度响应速度、控制精度、电力系统调频以及建设周期多方面具有比较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近两年全球储能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王振波指出,电化学储能技术形式包括锂离子电池、Na-S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等。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较好,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循环次数高。一般情况下,锂电池可循环3000次左右,钛酸锂电池则高达25000次左右。同时锂离子电池自放电损耗小、能量转换效率较高(>95%),与其他电池相比,在各项性能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当前电化学储能发展的主流,占据2022年电化学储能量的97.2%。

王振波表示,目前由于成本、技术、政策等原因,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市场仍处于导入阶段。2022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59.3GWh,同比增长140.3%。相信随着未来锂离子电池制造和使用维护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锂离子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将持续占据更大的份额。

王振波指出,2020年国内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超过16.2GWh,2021年储能电池市场锂电需求超过50.1GWh,2022年锂电储能市场需求量达到130 GWh,同比增速为170%。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为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

图片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在《新能源弃电的储能思考》主题报告中指出,大家看我的题目就知道,我和大家来自不同领域。刚才很多院士、大家都讲科学和技术问题,主要是储能本体内容。我讲的是电网运行问题,涉及新能源和储能。我站在电网角度看储能,所以更多研究储能的外特性。如果说南方电网谁最支持新型储能,有个领导给我冠了名叫“储能第一人”,我不敢苟同,但说我不支持新型储能的,一定是不了解我的人!

郑耀东表示,其实南方电网公司在储能方面做的大部分工作也是科研,只是大家看到的是我们以前建了深圳宝清站,现在做佛山南海站,还投运了梅州五华站,实际上有59个项目在建或在运。2019年论坛我说“我热爱储能,我冷静观察,我认真分析,我积极实践,我全力支持”。你们可能从不同的活动中看到我其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今天可能看到的是冷静观察,过几天看到的是我全力支持,全部这几句话代表的是真正的我。

郑耀东表示,关于新能源和储能,大家提得最多的是新能源的“三性”。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这三性是它自然的物理的属性,是不可改变的。虽然它有这三性,但我们还是在追求它,如果站在局部平滑来消除它对外界的影响,有这样做的,但这不是科学的系统的观点和做法。

郑耀东表示,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站在电力系统上来讲是一些偏差、一些有无和一些不同时段的变化。实际上水力发电和每一个用户用电时也有间歇性,也有随机性,需要合理消化。

郑耀东在谈到某海岛微网时表示,这里图上黄色的是用电负荷,绿色的是光伏发电,红色的是柴油机发电,粉色的是储能。这个海岛不用预测,平衡得也很好。但这个海岛的发电成本是4块钱一度,储能配置的容量是光伏的2倍,达到200%。这个模式一般的大电网甚至是园区都不可复制,珠海的部分岛屿,在大电网没上去之前,销售电价3.68元/度电,

郑耀东指出,不仅仅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而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这是国家一系列整体的要求,不要仅看其中的一点。

郑耀东表示,根据中电联的统计数据,2020、2021、2022年全国的风电利用率都在96%以上,2022年是96.8%,光伏利用率是98.3%。我相信这个数字一定是已接入电网运行电厂的统计,没有接入的独立运行的应该不在这个统计范围,所以局部的、个别的消纳率不高,是个别现象。

郑耀东表示,全国和有些代表性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小时,大意是2200小时的风电平均数,1300小时的光伏发电。这个利用小时在性质上就把新能源的随机性、间歇性跟全年日历的8760小时有很好的对比。其实每一个人也不是8760小时都开着家电,每一家的用电负荷都有间歇性、波动性。

郑耀东以新疆运行数据为例指出,在2016年时新能源消纳率只有63%,现在利用率96.4%,全国都是96%以上,光伏是98%。新疆从2016年到2022年经历了什么?它是投产了大量抽水蓄能吗?还是投产了大量新型储能?而阜康抽蓄电站作为新疆首座电站,将于今年年底前才投运。化学储能一共放了360万度电,新能源发电发了768亿度。储能的量只占了万分之0.47,储能发展才进入初期,还没有发挥支撑消纳的主力作用。

郑耀东表示,中电联在2022年11月和今年3月初的报告里,表示新型储能运行得不好。运行得不好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还不到它起刚性支撑的时候,它自身也还有一些技术上、安全上的问题,新型储能发展还是任重道远,使用价值发挥是新型储能发展的唯一出路。

图片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系统碳中和研究中心书记、副主任迟永宁《电力系统碳中和路径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技术》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电力系统碳中和将经历碳达峰、深度低碳和零碳三个阶段, 2060年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将超过60%;要做好碳管理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CCUS、氢能技术等,在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迟永宁指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国家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针对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安全与稳定控制、能源电力深度脱碳三大挑战,需要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迟永宁表示,风电和光伏发电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主力电源;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巨大技术挑战;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和技术标准应用工作。

据主办方介绍,为期两天的大会充分围绕碳中和能源院士高峰论坛、长时储能技术、共享储能、工商业储能、混合储能解决方案、安全与系统集成、新能源动力系统控制技术、储能金融与投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分析与应用技术、储能材料、回收与装备等10个专场论坛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的新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体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构建中国储能企业快速成长的核心价值。

会议同期还发布了《2023中国工商业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